大投入,推动大建设;大建设,造就大城市。从党的十八大召开后至今,五年来,合肥大建设持续发力,改变了城市面貌,刷新了城市的颜值。如今,合肥市的大建设正在不断向前推进,书写新的辉煌篇章。
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显著提升
合蚌客专、合肥铁路枢纽南环线、合福高铁相继开通,商合杭客专启动建设,合肥南站建成投用,“米”字形高铁网络逐步形成;新桥机场建成投运,航线版图不断扩大;公路网络布局不断完善,“一环八线”高等级公路网基本建成……要说过去几年,这座城市给人带来的***惊喜的变化,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的显著提升,一定是绕不开的话题。
2016年,合肥市大建设投资再创新高,全年新建、续建大建设工程798项,已完成179项,完成投资421.05亿元,同比增长13%。其中,铁路工程建设为例,亮点也不少。
宁西铁路增建二线工程建成通车,庐铜铁路年底建成运营,商合杭铁路合肥段进展顺利,合安客专开工建设,火车站站前广场主体结构施工完成,高铁南站南广场工程开工建设,***综合铁路枢纽地位进一步夯实。
而今,合肥的大建设已从“量变”换挡为“质变”,从“城市的扩张”转变为“品位的提升”。2017年,合肥市“大建设”概算投资1514.87亿元,其中新建项目1274项、续建项目687项。不仅项目数量、计划投资额高于历年,内涵不断丰富,而且外延有所扩展,文教卫体等公益性项目也被***次纳入大建设计划。
城市水环境生态系统不断优化
五年来,合肥市始终坚持“生态立市、环保先行”原则,把水环境治理放在大建设的突出位置,***推进,多措并举,精心做好“水文章”。
一方面,大力开展污水专项规划、城市内涝治理二期工程、市排水设施大中修工程、环巢湖生态建设二期乡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项目、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人工湿地项目、许小河综合治理工程设计、新站区雨污水专项规划;另外一方面,大力实施长江路西二环排水改造工程、南淝河防洪完善工程及李郢雨水泵站扩建等大批水环境治理项目,为合肥市打造“生态宜居”城市添砖加瓦。
目前,合肥市已建成污水厂26座,总规模188.5万吨/日,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、污水管网覆盖率、污水集中处理率等指标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排名处于前列,污水减排工作在***环保部、住建部历年考核中取得较好成绩。
五年来,合肥市先后完成了南淝河市区段、四里河、板桥河等9条河道78公里的综合治理,有效控制了河道水体污染问题。全面开展雨污分流工作,建立了南淝河生态补水机制,结合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,扩大再生水河道补水,重拳出击黑臭水体整治,完成了蜀峰湾公园南湖生态治理等工程。
公用事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
公用事业关乎民生、关乎民心,体现城市的建设管理水平,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。五年来,合肥市政公用设施坚持适度超前城市经济发展的模式,取得了显著成绩。
在用水方面,合肥市扩建六水厂、新建七水厂,新增供水规模80万立方米。目前,市域城镇供水系统基本建成,主城供水设施取得跨越式发展。
此外,市区集中供热能力达到2215t/h,集中供热面积达2300多万平方米,供热范围扩大至整个合肥市城区范围。全市天然气供应量达到10.8亿立方米,城市气化率96%,天然气普及率83%,供气能力不断提升。
城市保障迈开坚实的新步伐
城市生命线工程一期投入使用、综合管廊启动试点、海绵城市建设初见成效……过去五年,除了综合交通、基础设施、城市水环境治理、公用事业等方面,合肥市在城市保障方面,也迈开了新步伐。
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突破,建成了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管理系统,完成城市生命线一期工程建设。生命线工程一期项目系统于2016年9月投入试运行,今年7月,二期工程将开工,除扩大建成范围之外,还增加了排水、热力和中水三个专项监测内容。
此外,合肥市成功入选了全国综合管廊试点城市。目前,正在高新区拓展区、肥西县产城融合示范区、新站高新区少荃湖片区等3个区域,推动地下管廊样板试点工程建设。
下一步,合肥市将大力推进综合管廊建设,集约利用城市建设用地,提高城市工程管线建设安全水平和技术标准,统筹安排城市工程管线建设时序,避免重复建设,消除城市主要道路蛛网式地上、地下管线,为城市未来的发展预留有利的地下空间。
屋顶绿起来,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起到节能减排、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;有条件的小区绿地“沉下去”,让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地进行调蓄、下渗与净化……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初显。
2016年起,合肥还启动编制了《合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(2016-2030年)》,目前已完成初稿。未来,合肥市将成为一座会“吸水”的城市。